2014年3月26日星期三

亞太區網絡安全復原成本全球最高


儘管《版權條例》訂明企業安裝盜版軟件屬違法,不少本地中小企使用正版軟件的意識仍流於薄弱。事實上,盜版軟件不但侵犯知識產權,亦往往暗藏保安漏洞,企業得不償失。據ID C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聯合研究「盜版軟件和網絡保安漏洞」指出,預計亞太區企業於2014 年,將耗費近2,300億美元,來處理因盜版軟件引致惡意程式入侵的問題,其中590億美元用於處理網絡保安問題,另 1,700 億美元處理資料外泄問題。此外,料全球消費者於2014年,就處理網上安全威脅,及解決由盜版軟件引致惡意程式入侵問題,所需修復支出高達 110億美元。

「盜版軟件和網絡保安漏洞」研究亦顯示,65%  的受訪消費者表示最恐懼的軟件感染威脅,是損失個人資料及檔案,其次是未經授權的互聯網交易 (48% ), 及個人身份被盜所帶來的損失 (47% )。然而,41%  的受訪者同時表示,並沒有在其電腦安裝安全更新,令電腦易受網絡罪犯的攻擊。

中國個人電腦捆綁軟件感染率最高

研究結果並顯示,政府最擔心是的網絡安全威脅,是未經授權取得的政府機密資訊 (57% )、關鍵基礎設施的網絡攻擊(56% ),及商業貿易秘密或市場競爭資訊的損失 (55% )。有關研究估計,亞太區國家政府可能需要超過500億美元,來處理因盜版軟件引致惡意程式入侵所造成的破壞。

至於全球最大規模的企業虧損($1,380億美元)則來自亞太區。亞太區32%  的企業盜版軟件,是由員工安裝29%  的。亞太區企業受訪者表示,網絡、電腦及網頁服務,每隔幾個月都會因為網絡保安漏洞而導致運作中斷;66% 的原因涉及用戶電腦內的惡意程式。惡意程式感染率於新興市場國家較高,由於較多消費者及企業,於不明來歷的源頭購買軟件及電腦,其中以中國和泰國的個人電腦,及與個人電腦捆綁一起的軟件感染率最高。

亞太區佔全球個人電腦使用量40% ,惟ID C  估計亞太區於2014年,佔全球的盗版軟件47% 。縱使亞太區用於處理盗版軟件的勞工成本相對較低,但區內的感染率及盗版軟件數量較高,因此復原成本仍十分高昂。

全新個人電腦未能倖免

新加坡國立大學就購買自11個市場,不同零售商或電腦商店,且裝有盜版軟件的全新個人電腦進行鑑証分析,結果令人吃驚:發現61%  的個人電腦內含木馬、蠕蟲、病毒、hacktools、rootkits,和廣告軟件等惡意程式感染,帶來超過100種不同的網絡保安上威脅。

「全新的個人電腦尚未投入服務,便已因盜版軟件而被惡意程式感染的情況令人非常擔憂,消費者及企業客戶易因此保安漏洞而受影響。」新加坡國立大學電子及電腦工程學院副教授 B iplab Sikdar續稱:「新加坡國立大學分析明確指出,網絡罪犯透過不安全的供應鏈,傳播惡意軟件及威脅。因此強烈建議使用正版軟件來保障網絡安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