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8日星期三

Gartner2014年十大技術與趨勢預測

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早前於Gartner Symposium上公布其2014年十大技術與趨勢預測。Gartner所定義的策略性技術,為未來三年可能對企業造成重大影響之技術。而構成重大影響的因素包括IT技術或業務帶來巨變的可能性、主要投資需求,以及延遲採用的風險。

Gartner副總裁David Cearley表示,集結社群、流動、雲運算和資訊等匯流的力量連結(Nexus of Forces),將持續推動變革並帶來新契機,創造出全球網絡規模的先進可程式化基礎架構之需求。

流動化走勢持續凌厲

Gartner公布的2014十大技術與趨勢預測當中,單流動裝置相關的已佔去兩席,足見流動化在來年將繼續看俏。其中,Gartner預言流動裝置多元化與管理乃一大趨勢。報告料至2018年,裝置、運算形式、使用者情境,以及互動模式將日趨多樣化,使得「一切無所不在(everything everywhere)」的策略無法達成。員工自攜個人流動裝置(BYOD)計畫,促成流動工作人口規模呈現加倍發展,為IT與財務部帶來龐大的負擔。企業必須徹底重新檢討BYOD政策,必要時應更新修訂,務求於保密和隱私權要求與彈性之間取得平衡。

另一項流動化相關之十大趨勢為流動與傳統應用程式。Gartner預測,至2014年,JavaScript效能的改善,將促使HTML5以及其瀏覽器,成為企業應用程式開發環境的主流。Gartner建議開發人員應著眼於發展內含豐富語音及視訊,讓使用者以全新方式互動的擴增使用者介面模型。App數量將不斷成長,而傳統應用程式則開始萎縮。App較小且較為整合,而較大型的傳統應用程式則較為完整。開發人員應尋找可將App拼湊成大型應用程式的方法。家用與商用App開發工具的市場相當複雜,內含遠超過100家以上的潛在工具廠商。在未來幾年內,沒有單一工具能完全切合所有類型的流動應用程式,因此需要多種工具並用。下一波使用者體驗進化,將是利用情緒及動作所推演出的意向,來促使終端使用者行為改變。

萬物聯網顛覆企業思維

綜觀不少IT巨擘如思科等,在過去一年均以萬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Everything)為核心議題,不難預測萬物聯網踏入2014年將繼續成為業界焦點。互聯網逐漸延伸至PC與流動裝置以外的領域,進入企業的資產(如場地設備)與消費性產品(如車輛和電視)。問題是,大多數企業和科技廠商,仍未探究此龐大範圍所帶來的可能性,在營運和組織上亦未作好準備。若將一切數位化,之後所產生的資料串流與服務結合起來,將創造四種基本的使用模型:管理、變現(Monetize)、營運、延伸。這四種基本模型可應用至人、物、資訊和地點之上。

混合網雲與IT即服務仲介

整合個人網雲以及外部私有雲運算服務實為必要。企業在設計私有雲運算服務時,應考慮未來將採用混合網雲服務,並確保未來的整合性與互通性。混合網雲服務有許多種形態,從相對固定到非常動態皆有。而形態的管理通常是雲運算服務仲介(Cloud Service Broker,CSB)這類角色的責任,他們負責服務的彙整、整合及客製化。那些目前正從私人網雲服務延伸至混合雲運算的企業,即擔任了CSB的角色。所謂的「透支」(Overdrafting)和「雲端爆量」(Cloudbursting)這類詞彙,通常用於描述混合雲運算可提供的能力。

然而,絕大多數混合網雲服務一開始的動態程度遠低於此。早期的混合網雲服務普遍傾向固定形態(例如一個內部私人網雲以及一個公用網雲服務,針對某種功能和資料的整合)。隨著CSB的演進(如可根據政策及利用率,來使用外部服務供應商的私人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未來將有更多部署形態出現。

雲端與用戶端架構

雲端與用戶端運算模式亦正不斷演進。在雲端與用戶端架構當中,用戶端是互聯網連線裝置上,執行的一個全功能應用程式;而伺服器端則是在可日漸彈性擴充的雲運算平台上,執行的一組應用程式服務。雲端是控制點,而系統或記錄以及應用程式,則可橫跨多個用戶端裝置。用戶端環境可以是一個原生應用程式,或d網站應用程式。愈來愈多流動裝置內建強大功能,令網絡需求相對地提高,對網絡成本及頻寬使用管理的需求亦相應增加,創造了降低雲端應用程式運算及儲存消耗量,同時開發用戶端裝置智能和儲存空間的誘因。然而,流動用戶日趨複雜的需求,將造成App需要愈來愈多的伺服器端運算及儲存容量。

雲運算技術大幅改變了企業營運以及個人使用習慣。除了混合網雲與IT即服務仲介、雲端與用戶端架構,個人網雲時代亦是本年度雲運算相關的十大趨勢之一。個人網雲時代將象徵焦點漸次由裝置移轉至服務。儘管裝置仍是必需品,但裝置的確切規格對企業而言,將較不具重要性。使用者將使用多重裝置,PC仍是許多選擇之一,但沒有任何一個裝置將成為主要中樞,反倒個人網雲肩負起這個角色。雲端存取以及內容的儲存,和藉由雲端分享都將受到管理與保護,裝置本身不再是唯一重點。
小題:軟件定義一切(Software Defined Anything)

去年,本欄報導過不少軟件定義網絡(SDN)相關的技術和方案。Gartner所見略同,將軟件定義一切納入十大趨勢。軟件定義一切代表著基礎架構可程式化,與資料中心互通性等標準演進日益強大的市場動能,其背後的動力是雲運算內部自動化、開發及營運(DevOps),以及快速基礎架構配置。

軟件定義一切這個集合名詞,也涵蓋各種方案計畫,如:OpenStack、OpenFlow、Open Compute Project以及Open Rack等,皆擁有類似願景。隨著個別軟件定義一切技術的演進,企業應尋找有益於整體組合的新興標準與橋接能力。軟件定義的網絡(SDN)、數據中心(SDDC)、儲存(SDS),以及基礎架構(SDI)等技術廠商,爭相嘗試透過軟件定義一切來開拓相鄰市場。因此,某一基礎架構領域的主導廠商,或許未必情願遵守可能降低毛利,並開放更多競爭機會的標準。

網絡規模IT (Web-Scale IT)

網絡規模IT是一種全球級的運算形態,藉由多個層面的重新思考定位,在企業IT環境當中,提供大型雲運算服務供應商的能力。部分大型雲運算服務供應商,如Amazon、Google、Facebook等,正重新打造IT服務的供應方式。他們的能力不單只在規模大小,還有速度和靈活性。企業若希望與這些具模範的雲運算服務供應商並駕齊驅,就必須仿效其架構、流程和實務方法。Gartner將這所有元素的結合稱為「網絡規模IT」。網絡規模IT的目標在於透過一種系統性方法,改變IT價值鏈。數據中心的設計將從一種工業工程的角度出發,盡量發掘每個可減少成本和浪費的機會。這不僅止於重新設計場地設施來提高能源效率,還包括自行設計某些關鍵硬體元件,如:伺服器、儲存設備及網絡。網絡導向架構讓開發人員建立彈性而穩固的系統,能夠更快從失敗當中復原。

此外,Gartner並預期及至2020年,智能機器的時代將蓬勃發展,具備環境感知能力的智能個人助理、智能顧問(如IBM Watson),以及進階全球工業系統將大量湧現,另早期示範型無人駕駛載具亦將問世。Gartner又預期,在智能機器的變革下,消費化與集中控管之間的衝突,並不會因而減弱。若真要推究,當企業開始第一波大量採購之後,智能機器將使得消費化的力量更為強大。

至於十大趨勢預測的最後一項,非應用愈見普及和廣泛的3D打印技術莫屬。全球3D印表機出貨量,於2014年預期將成長75%,且可望於2015年再呈翻倍成長。消費者一窩蜂的熱潮,使企業開始意識到3D打列可改善設計、簡化原型製作,並且快速製造的一種真實、可行且符合成本效益的方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