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二十五年發展,華為業務範圍遍及全球百多個國家,2011年更進行業務改組,將業務重新劃分為消費終端(consumer)、運營商(carrier),以及企業部門(enterprise);由網絡營運擴展至企業方案,甚至涉足智能手機市場,正式由以往的B2B,轉型至B2C。上月,華為便於深圳舉行分析師大會,總結過去一年的努力成果,同時發表新一年的發展計畫。
隨著雲運算、BYOD、海量數據等帶來新的機遇,加上智能手機替和各種流動裝置層面的應用愈來愈廣泛,通迅網絡市場將會持續增長。華為預期,未來5年的複合增長率將保持10%左右,並且將繼續聚焦管道戰略(PIPE),同時就資訊管道進行整合和發展,以達到持續及有效的業務增長。
三管齊下促持續增長
華為副董事長徐直軍指,目前華為的主要業務目前還是在運營商領域,但憑藉3個業務的協同效應,讓市場對網絡的需求增加,從而提高收入。「一方面我們做智能手機,讓消費者通過智能手機來創造信息、消費信息,使得運營商的容量需求愈來愈大。所以現在無論是LTE還是3G,都不斷在擴充。我們一直有一個使命:讓所有人都用上智能手機,這樣運營商的需求變大了,我們的價值就大了。」
「另一方面,對企業而言,如果我們把企業的IT系統從支持系統,轉變為一個生產系統,那麽企業再接到運營商的網絡上,這樣數據流量也會增大。所以我們3個業務組互相作用,目標是讓我們的網絡能夠覆蓋得愈來愈廣,使得網絡的容量不斷增大,然後我們的管道建得愈來愈粗。我們的消費者終端業務雖然轉為直接面對消費者,但是不允許做不產生網絡數據流量的終端。」
雖然華為今年度收入依然有可觀增長,但在企業務方面則未達預期,徐直軍認為,這也許是由於他們對市場的理解未充分,他亦表示原先預計2017年企業部業績可達150億是過於樂觀:「可以做到100億已經不錯了。」
智慧手機市場大展拳腳
而終端消費這個領域也比華為預計更具挑戰。華為從依照客戶要求生產的ODM 廠,轉型為作自家品牌設計生產的 OEM 廠,邵洋坦言,一路上遇過很多挫折。「客戶們都要我照著指定的尺寸與功能,以ODM的方式去生產,但那時我們正在轉型中,所以只能拒絕,接著就遭到他們的抵制。」轉型期間,華為在歐洲失去了九成的合作夥伴,但堅持最終看到了成果,華為推出的高階手機如Ascend系列得到了市場的注意,甚至在第四季迎頭趕上,成為第三大智能手機生產商,僅次於蘋果和三星。
華為新一年將繼續向6000萬台的銷售目標進發,邵洋表示,重點市場仍然是
智能手機需求量大的國家。中國大陸依舊是他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而他預期在歐洲地區也會有大幅增長,第三個重點地區則是日本,因為日本市場的高要求,正好可以測試華為的產品是否達到要求。面對消費市場的激烈競爭,邵洋誌為大膽創新是唯一出路,「我們要勇於創新,只有創新,才可以讓大眾認識華為。」
事實上,一間運營商企業涉足消費者業務而成功的例子絕無僅有,徐直軍亦坦言,華為要是成功在3個領域同時發展,也是個奇蹟。然而,華為今年的大會口號「Make it Possible」,正好反映華為要在市場上再創奇蹟的決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