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6日星期三

中信國際電訊推DataMall 革新全球漫遊數據交易


智能手機對日常生活愈來愈重要,應用範圍日廣。手機智能化後,數據用量急增,但數據漫遊收費高踞不下,結果。遊客出門前想盡辦法,降低數據費用;尋找Wi-Fi免費熱點,購買當地SIM卡,租用隨身Wi-Fi等。

中信國際電訊行政總裁林振輝博士說,不少人以手機社交功能分享狀態;手機所以變成「無所不能」,均全靠上網功能。大量OTT(Over the top)服務供應商,如WhatsApp和微信等,幾乎完全取代SMS和話音,更為手機加入種種新用途。但手機一旦離開互聯網,就幾乎馬上變了廢物。

結果外遊期間,如何確保手機上網聯繫,成為用戶共通難題。

林振輝曾是中國移動高層,負責談判全球數據收費。他指出,數據漫遊費用高踞不下,全因訂價和運作方式落伍。原來流動運營商的數據漫遊協議,均以業內稱為AA14以雙邊模式訂立。AA14為2G時代,GSMA為解決語言漫遊為核心協定;商業過程極其複雜;加上運營商之間利益不對稱,故難以降低費用。

數據漫遊訂價方式落後

全球進入3G時代後,數據漫遊更重要,運營商訂價卻原地踏步。AA14以互為代理方式,客戶交予異地運營商提供服務,原來運營商失去了主動權,有問題也愛莫能助。

因此,數據漫遊不時出現所謂「震撼賬單」(Bill Shock)。林振輝曾任電訊管理局委員處理電訊業投訴,「震撼賬單」有時數額驚人。「曾有澳洲遊客訪歐後,數據漫遊高達五十多萬港元。本港的訪英遊客數據漫遊賬單,更曾達八十二萬港元。」

為了避免震撼賬單,政府不斷以廣告提醒外遊人士,手機加入漫遊自動關閉數據功能,運營商於遊客抵埗後發SMS警告,各自以堵截方式,避免消費者誤墮漫遊陷阱。

「結果,七成遊客不敢使用數據漫遊;約三成公司限制公幹時使用數據。」林振輝說,目前國際電訊業生態,也難以直接降低數據漫遊成本;部分運營商藉此獲取高利潤;也不願談判。「結果是人所共知,消費者又渴望的服務,偏偏無人問津。」

林振輝說,中信國際電訊並非傳統電訊商,乃是以互聯網電訊服務作使命的電訊商,與全球七百多家運營商往來,服務全球三十億人口,負責連接全球不少IDD和國際短訊,又持有澳門電訊CTM和中信國際電訊CPC等。

多個行業影響深遠

林振輝說,傳統運營商以距離和時間來為服務訂價,但自從互聯網打破時間和空間隔閡;電訊業逐漸放棄以距離和時間計算的收費模式,中信國際電訊業務方計也順勢而行;針對數據漫遊交易的不合理現象,開發了「DataMall (自由行) 全球數據流量交易平台」,今年10月1日開始為全球數據漫遊提供嶄新交易模式。

DataMall為讓流動運營商出售流動數據的網上平台,出售予林林總總的合作夥伴,以不同方式包裝向消費者出售數據流量;DataMall買方再結合不同行業使用,鼓勵更多夥伴進入市場,徹底改變流動數據的營運方式。

據悉,小米及華為手機將率先支援DataMall平台;加入軟件虛擬SIM的新手機功能,外遊時可直接開啟本地化的數據漫遊。不同OTT亦可在應用加入數據漫遊,以捆綁用戶。金融機構則可以DataMall,供外遊用戶以數據漫遊,操作電子錢包和戶口。流動金融為了保安理由;不少均加入「一次性」密碼,或支付前以保安元件(Secure Element)加密數據確認,一旦沒數據服務,電子錢包無法運作;DataMall有利流動金融擴展至國外,預計多個行業均影響深遠。

數據服務四海通行

DataMall直接撮合運營商和消費者,不必經運營商之間多重商業安排;從「互為代理」變成直接交易。林振輝指,類似Uber和AirBnB成功,均全靠改變交易模式;成本更低而透明,收費清晰,出門前可安心即買即用。此後,外遊時不必另購SIM卡,也毋須改變號碼和轉駁,影響來電短訊接收,更不用再另攜設備。

運營商則可直接將本地數據服務提供更多用戶,或以合作夥伴手機或APP完成訂購、支付和使用數據流量。DataMall平台採開放合作模式,中信國際電訊則從交易分成獲收入;平台支援流動運營商、虛擬流動運營商、手機廠商、OTT、金融、旅遊業等,向用戶隨時提供本地化流量。運營商亦毋須在機場等設零售點兜售SIM卡,大大降低成本。

中信國際電訊技術總裁張悅賓表示,DataMall具備SDK和API,可加速產品上架;讓夥伴通過APP、特定品牌手機、網頁介面、運營商平台、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等方式;結合手機APP與『雲端SIM卡』,轉換用戶身份,提供無漫遊收費的本地流量。

港澳台、新加坡等地流動運營商已率先加入DataMall;預計2015年底進一步擴展至美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歐洲等地。



電訊商水頭充足


本港銀行多過米舖,區域電訊商亦唔少。除咗本港搞數據中心,亦有唔少業務擴充計畫。

東南亞國家語文複雜,電訊公司老頂,唔少都講多國語文,Verizon亞太區副總裁Francis Yip曉講七種語文;除咗英文流利、普通話、馬來語、廣東話以外,法文、日文、韓文;曾任Dimension Data北亞區老頂,駐過北京東京,可以話係亞洲通。

亞太區經濟唔多穩定,但澳洲政府仍大力發展IT基建,最近Francis頻頻訪澳;Verizon企業保安服務做得唔錯,Francis舊年底同FireEye達成戰略關係,响香港亦做唔少企業保安服務,幫金融機構做鑑證服務。

舊年Verizon母公司用1300億美金天價,向Vodafone購回部份無線業務股權。近期Vodafone大展拳腳,有唔少招聘活動,主力搞IoT同M2M。

舊年年底Telstra開放國內網絡畀主要由澳洲政府持有嘅NBN,獲得110億澳元收益,澳元下跌前,剛好趕得切收購Pacnet,先賺一筆。Telstra上任老頂David Thodey希望藉Pacnet衝出國際市場,其實Pacnet海底電纜收益不斷下跌,中國業務先係主打,海外業務以往非Telstra主力,但亦係勝在水頭充足,唔少澳洲員工駐港,日日用Telepresence及Webex開會,基本上係思科最忠實用戶,又頻頻搞北上活動學習。

傳聞Telstra國際董事Tim Chen再度離開,自己開設顧問公司。Tim曾任咪記大中華CEO,2006年胡錦濤訪美,側聞係渠促成總理訪問咪記總部。Tim Chen離開咪記後,曾加入NBA推廣籃球;後來曾兩度加入Telstra,Tim Chen名符其實係中國通,肯定炙手可熱,唔知會唔會第三度回巢。



F5 BIG-IP 12.0提升混合IT部署


在雲運算、物聯網(IoT)和流動化的推進下,應用程式逐漸成為商業策略的關鍵一環。各行各業爭相採用應用程式,以提升其客戶忠誠度、增加員工生產力,和創造更多收入。F5 Networks 亞太區高級副總裁Emmanuel Bonnassie則認為,流動應用程式和大數據分析,被視為物聯網中最重要的趨勢。而F5 Networks早前公布之《2015年亞太區應用程式交付狀況》的調查結果,亦反映混合環境應用在區內愈見普遍,企業漸多採用實地與非實地方案的組合。

該調查結果進一步顯示,愈來愈多企業應用程式被移至雲端,且使用應用程式的亞太區公司數量有增無減。其中,近半(45%)受訪者現時部署1到200個應用程式;另有近一成公司現時部署超過3,000款應用程式。研究並指出,最少有41%的資訊科技決策人,對於在2016年前,把旗下不多於四分一的應用程式遷移至雲端抱持開放態度;另外有24%受訪者表示,樂意把25%至50%的應用程式移至雲端。

採用混合雲的障礙

雖然混合網雲愈趨普及,然而採用率始終不及私人網雲。29%的公司認為採用速度較慢,是因為無法找到全面的身份與存取政策;另35%受訪者承認,內部人員對雲運算使用知識不足,拖慢了採納的進程。調查結果也揭示,亞太地區企業視保安為應用程式的首要任務,地位重於可用性和效能。事實上,42%受訪者相信,應用程式服務在沒有保安的情況下根本不能部署。然而令人憂慮的,是同時又有四分之一受訪者表示未有計畫部署DDoS防禦,顯示亞太地區很多機構仍然未能看清各種襲擊可對業務構成重大威脅。

為回應希望在混合環境中部署應用程式服務的企業需求,F5正式在旗下 BIG-IP平台推出重要更新,版本12.0將於今年9月上市,而BIG-IP虛擬版本則預訂將於10月在Azure Marketplace推出。BIG-IP版本12.0建基於F5應用程式交付服務基礎,並透過結合實體和虚擬資源,延伸F5 Synthesis模式,能更有效支援雲端與混合架構使用的情景,有助改善雲端應用部署的靈活性、保安和效能。

BIG-IP 12.0提升綜合功能

新版本統一硬件、軟件和託管服務資源,以實現IT效率和節省成本,讓企業能因應需要把工作量過渡至雲運算環境,並加入HTTP/2等技術,同時保持與傳統基礎設施一樣的透明度、保安和控制。 隨著BIG-IP虛擬版本方案在Azure Marketplace推出,可支援企業進行雲運算部署及混合IT架構。所有在Azure上提供的BIG-IP軟件模組,首先可透過F5的Good、Better、Best授權模式,以自攜授權(bring your own license,BYOL)設定獲取,並備有25 M、200 M和1 G的選擇。

此外,F5亦把保安認證、授權和會計(AAA)功能延伸至雲端為本、網絡為本及虛擬應用程式上,同時以中央形式管理聯合身份功能。另新版本亦把SSO功能(透過SAML),延伸至客戶為本應用程式與無瀏覽器環境(如微軟Office 365)。至於保安方面,BIG-IP 12.0透過簡化威脅可視度,和提供襲擊詳情的深入概要,助企業加強保安準備和靈活性,保護企業設施和雲端應用免受複雜、高量的DDoS威脅。另BIG-IP在實體、虛擬和雲運算部署上,均提供綜合的SSL加密和管理保安證書與鑰匙的可視性。



AWS雲平台滿足企業及物聯網所需


雲運算乃近年的科技界熱話,作為雲運算服務供應商巨擘之一的Amazon Web Services(AWS),早前便公開分享雲運算受企業青睞的成功因素,並且探討雲運算與正迅速掘起的物聯網(IoT)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雲運算之所以蔚然成風,最重要是其彈性大、門檻低的特點,令中小企業均可受惠。當中尤其有利於事業剛起步的初創企業,他們未必有專門的IT人員,也沒有充足的資金與空間,購買及存放伺服器,同時欠缺經驗準確估算未來流量以購置設備。因此,初創企業爭相採用雲運算平台,當中便有不少知名初創公司,如Spotify、Airbnb、Dropbox等選擇了AWS的雲運算服務。

AWS提供的雲端基建服務,成功彰顯出雲運算的優勢。首先,採用AWS雲運算服務可免除前期支出,亦毋須受長期合約束縛,只按用戶所需收費;其次,雲運算較少變動開支,如Lamborghini公司使用AWS雲運算平台,從而節省了50%的硬件支出。第三,雲運算的容量能隨時按實際需求調節增刪,AWS能在用戶流量高峰時期,迅速增加服務,因此毋須在使用前便釐定未來幾年使用量的全盤計畫。第四,雲運算亦有助縮短部署時間,以往變換基礎設施動輒花費一星期,現在只需幾分鐘,即可改變虛擬機器的部署。此外,使用雲運算後可避免花費於大型設備上,例如購買和安裝新硬件、配置新軟件、建構新的數據中心等步驟,可全盤交由AWS處理。最後,用戶更可透過雲運算平台,輕易連接全球,就像AWS的用戶Netflix,僅僅用了3小時便藉雲運算把伺服器從美國搬往歐洲。

雲端與物聯網關係密切

雲運算不僅用於存取企業數據,未來相信將會廣泛應用於物聯網上。AWS亞太區首席技術架構師Markku Lepisto認為,物聯網可連結的設備包羅萬有,例如相機、GPS、汽車、麥克風等。這些IoT設備就好比人類的器官和四肢,可發揮各項功能,可是卻似乎缺乏了一個可以靈活操控它們的大腦。Lepisto指出,那個大腦理應由雲運算平台充當。

未來,物聯網內至少連接數以百萬計的設備及大數據,而雲運算靈活彈性的容量,正好能配合物聯網的高速發展,就現時便已有不少設備連接AWS的雲平台。生物科技公司Illumina的DNA掃瞄器,因連接了AWS的雲運算平台,故只須把掃瞄結果全數上載到雲運算平台,即可迅速獲取數據,而不必每台掃瞄器都安置一台超級電腦作數據分析,從而節省耗能及機器佔用空間。另一AWS用戶Dropcam,其Wi-Fi影像監視器每分鐘上載的數據量比Youtube更多,透過採用雲運算,Dropcam便毋須擔心伺服器容量不敷應用,也不必事前購置大量實體伺服器。甚至在2012年登陸火星的好奇號(Curiosity),在任務中產生的數據和圖像,亦是經由AWS的雲運算平台回傳給NASA。

Lepisto表示:「科技界已掀起虛擬化的趨勢,就如消費者不再購買實體CD,轉而使用Spotify和Apple Music聽音樂一樣,虛擬伺服器、雲運算也將成為用家的主流選擇。」



2015年8月19日星期三

中信國際電訊CPC夥拍Veeam 亞太區首推Cloud Connect服務


雲運算的應用廣泛,最普遍莫過於用於數據備份及恢復(Backup & Recovery)。金融行業甚至規定必須有「異地」(Off site)備份,除了數據中心的備份,還須儲存副本於另一處地點,以防災難破壞了運作業務的數據中心,仍有備份可供恢復。

但是,磁帶備份須時甚久,往往以小時計。恢復數據也以整天計算。異地備份甚至要請專人覓地儲存及管理磁帶,恢復時間更長。

不少高階儲存系統,都具備複製功能(Replication),系統內數據可通過廣域網,複製至另一數據中心妥為保存;但先決條件為兩地須採用同一儲存系統,成本不菲。

發揮虛擬平台優勢

虛擬化打破了硬件限制,可隨時轉移系統,更可縮短複製數據的時間。專門針對虛擬平台備份廠商Veeam,巧妙利用了虛擬平台特點作為備份,改善數據中心的可用性,支援VMware和Hyper-V。Veeam成立只有短短九年,營業額已達五億美元。

Veeam利用了虛擬化提高系統可用性。一般來說,恢復系統所須時間短於15分鐘,損失資料也少於15分鐘。Veeam加入了遠程複製的功能,可快速複製VM複本(Replica)到另一台儲存設備。Veeam複製功能可完全取代磁帶儲存,甚至作為不同品牌儲存系統遷移(Migration)之用,加入了廣域優化(WAN Optimization),快速複製至遠端數據中心,作為異地備份;國際物業顧問CBRE就是利用Veeam,快速遷移不同數據。不同品牌儲存並不互通,但通過複製技術卻可快速遷移數據,甚至跨境的系統遷移。

CBRE的IT基建總監Darren Warner說,利用Veeam內建廣域優化,香港和澳洲悉尼兩地,遷移20TB數據,傳輸和備份只花不足一小時,遷移VM數目超過500個。

備份服務節省固定開支

利用遠程複製功能,Veeam並不收取額外授權費用;但仍須在另一數據中心,安裝儲存系統,以儲存VM複本。Veeam的V8版本,首次加入Cloud Connect功能,可直接上網向第三方服務供應商,以備份即服務(Backup as a service)形式,建立遠端備份關係,有需要時馬上恢復。而建立異地備份,只要向認可服務供應商,按需採購買雲端儲存,部署也更簡單。以往建立遠程備份複製,兩地須建立VPN甚至採用專線,Cloud Connect可直接啟動SSL加密連接,過程非常簡單。

中信國際電訊CPC(CPC)宣佈,成為亞太區首家提供Cloud Connect服務供應商。Veeam用戶只採用V8或以上版本,選擇CPC服務,馬上可備份至CPC不同地區的雲端數據中心。

CPC高級副總裁鄺偉基說,客戶也可採用CPC的MPLS專線作遠端備份,進一步確保可靠性。

CPC自2010年始,已採用Veeam方案。鄺偉基說,當年CPC虛擬化200多台服務器後,發現傳統備份方案,無法應付虛擬化環境,馬上轉用了Veeam。「Veeam針對虛擬化的快照複製;結果備份快了80倍;從原本二十小時,減至約十五分鐘。」CPC也利用Veeam複製功能,在不同品牌儲存系統,互相轉移和備份VM,不同品牌儲存複製及備份均以Veeam完成,簡化了基建管理。

2012年,CPC開始與Veeam展開合作,推出SmartCLOUD BRR 雲至雲備份及複製(Cloud to Cloud Backup & Replication) 方案,為SmartCLOUD客戶快速備份,再複製至異地數據中心,以符合數據保護法規。

簡單快速贏盡歡心

鼎睿再保險(Peak Reinsurance)為SmartCLOUD長期客戶,訊息技術總監吳偉倫說:「2013年起,Peak採用CPC的SmartCLOUD BRR 服務。相比傳統的備份方案,BRR大大縮短備份時間,完成後發出確認電郵,確保備份成功。銀行、金融、證券及保險業界對備份要求嚴格,SmartCLOUD BRR服務值得信賴。」

鄺偉基說,Veeam備份2TB數據,只消約九分鐘,加上獨特Synthetic Full功能,可以整合原本備份版本,再構成完整版本作Full Backup之用,恢復數據時節省大量時間,也減低系統負荷。

鄺偉基說,除了備份和複製速度極高,Veeam授權也較簡單。傳統備份針對不同作業系統和應用,加入了不同代理程式(Agent)或Connector。但是Veeam並不須安裝任何Agent,大大減少管理工作;用於還原細緻數據的Explorer,也不會逐一計算授權,除了Exchange、SharePoint、AD、SQL的Explorer,下一版本也支援Oracle。

「除了簡單、快速、Veeam也不斷加入新功能,例如冗餘刪除、以備份測試升級的Virtual Lab,甚至調節I/O負載,以維持系統不互相競爭使用I/O,清晰監察各項資源的耗用。」

Veeam客戶可採用CPC位於中國、香港、新加坡及台灣的雲服務數據中心;伸延作為遠端備份,毋須投資於遠端數據中心和儲存等資本開支,可純粹以月租方式啟動遠端備份。Veeam下一版本v9加入了災難復原功能,以多租戶方式,預留服務供應商各項資源,隨時作為後援,有需要直接重啟VM繼續運作,毋須來回傳送再恢復運作,進一步縮短 復原時間。



Uber的啟示


Uber被警方調查,竟然有唔少迴響。本港營業車經營有嚴格規定;警方只係按法例執法,當然正確;反而法例是否有必要檢討,更引人反思。

當年速遞行業、ISP、長途話音回撥等新興行業,管管受過法律挑戰,證明新舊之間一定有灰色地帶,新科技愈嚟愈多,爭拗愈烈;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只負責招商,基本上唔識協調。Uber事件,側證有迫切成立創新科技局,協調各部門及相關法例,追上創新科技步伐。但有啲議員一味話搞創科局無謂,然後又嘈香港好落後,相當反智。

較早前,港府取消撤銷固定流動互連安排(Any to any connectivity),直到目前以「無須拆賬」(Bill and Keep)安排,減低流動通訊費用。當時決定維持抑或放寬規管,最大考慮之一係「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即係消費者支付嘅意願,再減去實際支付金額,即係買方感覺所獲得嘅額外利益;例如流動電訊收費相宜,但係即使收費更高,消費者亦極可能購買,因為相對總效用,比付出價格為低。流動應用普及,出現Uber等共享應用,又再增加消費者剩餘,社會先有進步。

因此除咗Uber是否規法,亦應聚焦Uber帶來幾多消費者剩餘?未來可推動幾多創新?理論上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共用資源。據麥肯錫全球報告估計,共享經濟可釋放九千億至一點三兆美金消費者剩餘;未來共享金融,涉及法例可能更多。Uber經營涉及多個監管部門同法例,若無創科局之類作局級統籌,前景唔太樂觀;咁功能組別議員又可否推動協調?從目前觀察,亦似乎只係得把口嘈。



Verizon Cloud Watch 2015


雲運算發展漸趨成熟,不少企業及政府部門亦意識到這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因而逐步部署雲端策略。惟有別於由成立到發展皆採用「原生雲端」策略的初創公司,不少企業不得不面對把既有的舊應用程式「雲端化」的過程。可幸現今雲端遷移技術已漸成熟,不再局限於實體遷移至虛擬,或虛擬遷移至虛擬;而是著重於應用程式的遷移策略。同時,雲端遷移技術的成熟,亦令資訊科技領袖思考令現有應用程式配合雲端科技,而非調動龐大資金開發應用程式。

企業需了解應用程式作用

眼看不少企業需要實行雲端遷移,Verizon亞太區資訊科技顧問服務主管Lee Field便向他們提供一系列的建議。他認為,企業清楚服務目錄的版本及準確十分重要,而且必須了解每個應用程式對業務的用處,對其分類才列入服務目錄之內,並套用按照應用程式的重要性以制定的風險取向。Lee Field表示Verizon曾為亞太區客戶將不同的關鍵情況及風險分門別類,從中得出有時候伺服器託管或主機托管是比雲端科技更理想的解決方法。

當企業完成安排程序後,便可以制訂遷移策略,例如以「提放」方式作遷移,以至運用軟件輔助應用程式進行虛擬化的方式等,根據不同情況改變。Lee Field建議企業首要了解應用程式之間的依存關係,甚至其使用模式。尤其在整合、用戶接受程度及性能測試方面,更需要預先制訂詳細的測試計劃。因為在此階段,記錄及完成測試時需要運用資源,計劃往往會出現延誤。

遷移伺服器方面,伺服器會被圖像化、或從虛擬環境輸出圖像、或將現存截圖上載至雲端服務供應商。Lee Field指出當中可能出現雲端服務供應商無能力支援、監察、管理圖像;未獲支援或未經優化的圖像導致性能或穩定性出現問題;連結至依存服務或寫死的参數增加遷移難度種種問題,企業需要多加留意。

應用程式或數據遷移還包括從備份中還原應用程式或數據、運用遷移工具、以及重新安裝應用程式。Lee Field認為,在過程中系統可能會不經意地出現一些未經記錄的變更,令企業必須從現存的生產產業提取原有結構,以致重新安裝花費更多金錢及時間。同時,如果複製數據時同時測試或進行同類型遷移,以迅速過渡,過程可能演變得複雜。另外,運用遷移工具常被企業視為最簡單的方法,然而此舉費用高昂,亦未必各種工作也用得上。

注意雲端服務提供商狀況

對有意將服務遷移至雲端的企業而言,保安必然是首要的考慮因素。根據《市場概況︰企業雲端報告2014》,40%大型企業的決策管理層表示,當他們挑選雲端服務供應商時最看重的條件是「端點對端點」的保安。Lee Field指出企業在雲端遷移時,挑選雲端服務供應商需要顧及幾個要點。首先要了解服務供應商能否提供業務儀表盤、融入現有的業務管理框架及自行運作。企業也要知道合作夥伴的財務狀況穩定與否,或其有無意向提供長遠方案,以及能否符合監管法規等。

Lee Field表示:「Verizon注意到過去四年的雲端發展出現很大的轉變。雲端剛面世時,其功效在業內被誇張地大肆宣傳,但現時雲端已符合大眾的期望,為企業帶來裨益,不但協助公司革新,亦改變了傳遞資訊科技服務的發展。雲端亦減少了創業公司及改革者面對的障礙,令打入市場的門檻達至自採用互聯網以來的新低。」



CLOUDSEC 2015探討如何構建全新防禦


互聯網保安會議CLOUDSEC於2011年首次舉辦,今年踏入第五年,大會以‬「面對意料之外.構建全新防禦」(Expect the Unexpected)為主題,就現今網絡安全的現實挑戰和策略發表演說,旨在啟發科技專家和用戶,持續進修資訊科技和系統管理技能,同時共商如何克服日益猖獗、隱匿的破壞性網絡攻擊。由趨勢科技主辦的CLOUDSEC 2015,分別會於全球8個主要城市舉行,包括:新加坡、香港、台北、吉隆坡、曼谷、孟買、首爾和倫敦。

今年大會以主題針對「意料之外」,主要因為在2014至2015年期間,發生了多宗大規模網絡攻擊,突顯不少大型企業的網絡仍十分脆弱,且企業IT策略不足以應付先進的威脅和針對性攻擊。而上周於會展舉行的CLOUDSEC 2015,即就無孔不入的網絡攻擊特性,展開詳細討論,與參加者探討相關議題及解答有關疑問,旨在通過研討和訊息交流,協助企業部署更佳策略和方案,以加強自我保護,務求能夠更有效地應付不可預期的資訊保安挑戰。

香港電腦保安事故急增

網絡攻擊日益頻繁和激烈,企業必須明白自己不可能永遠獨善其身。為協助企業面對終有一日會突破其防線的入侵,這次會議將探討機構必須改變思維,以及企業要如何重新調整其IT機構性策略,和物色恰當人才來籌劃這些策略。會議內設有多個環節,包括主題演示、主題討論、分組、工作坊和導修;講員包括來自先進持續性威脅、大數據保安,網絡犯罪和取證、雲端保安、數據私隱和保護、萬物聯網IoE(Internet of Everything)、虛擬化和軟件定義安全性,等多個領域的全球及地區專家。

其中,CLOUDSEC邀得多位重量級講員參與,包括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前任首席技術總監Bob Flores、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資訊科技界)莫乃光,以及(ISC)²技術顧問Chuan-Wei Hoo,展示資訊保安在香港市場中的重要性。而在香港市場方面,根據香港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發表的《香港保安觀察報告》,2015年第二季有關香港的網絡攻擊數據共有21,787個,顯著增加了99%,接近2015年第一季的雙倍。有關伺服器的安全事件的數量,在2015年第二季從5,867宗,大幅增加至16,338宗。大部分攻擊源自釣魚網站、惡意程式寄存及網頁塗改。這些事件於2015年第二季,在香港的保安攻擊之中舉足輕重,數量再創新小題:迎數碼挑戰須訂全新保安策略「網絡攻擊日益猖獗,企業若真箇透徹了解數碼干預(digital disruption),不可能不感到惶恐。」趨勢科技環球威脅傳訊總監Jon Clay指出,數碼干預主要來自5大技術發展:雲運算、流動化、大數據、社交媒體、物聯網(IoT),以及借助雲端服務的殭屍網絡(Botnet)和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DDoS)。

Clay認為,機構必須作好準備以應付這些不可預期的威脅,同時要升級其保安策略,以便更有效地克服全新的數碼挑戰。而全新的企業保安策略,應涵蓋企業網絡存取權存管理、保安相關教育、辨識保安差距、訂立關鍵績效指標(KPI)、持續改進,以及保安報告等。而CLOUDSEC這類資訊保安會議平台,正正是為了匯聚業內專家,通過深入淺出的演示和討論,來協助與會者了解如何能更有效地應對最新網絡保安議題和挑戰。



IoT勢成勒贖程式新目標


雖然惡意程式愈趨精密,但並不代表肆虐多時的勒贖程式(Ransomware)會因此而被淘汰。相反,發展成熟的勒贖程式已成為現今主流惡意程式類型之一,通過鎖定電腦或對檔案進行加密,從而對使用者進行勒索。根據Symantec安全數據資料顯示,勒贖程式威脅已蔓延至全球範圍,在過去1年間受勒贖程式影響最嚴重的12個國家中,有11個是G20組織的直接或間接成員國;其中,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和義大利等。

而隨著穿戴裝置和物聯網等可連接設備日漸普及,勒贖程式或將面臨飛躍式的發展。Symantec最新研究發現,目前的勒贖程式,大都能輕鬆從手機跨越至穿戴設備,例如智能手錶等。

勒贖程式不斷進化

2011年至2012年間,愈來愈多攻擊者採用勒贖程式,作為網絡犯罪活動的手段。他們通過鎖定勒贖程式(Locker Ransomware)進行攻擊,以鎖定受害人的電腦,使其無法正常運作,繼而要求受害人付費解鎖。惟從2013年起,攻擊者開始使用加密勒贖程式(Crypto Ransomware),將電腦上的重要檔案進行加密,並要求受害人付費解密。雖然當中採用不同技術,但無論鎖定勒贖程式還是加密勒贖程式,均以迫使受害人支付費用,以重新獲取原本屬於他們的許可權來達成相同之目的。

LINE騙徒要求「朋友」代購點數卡的作案手法,相信大家時有聽聞。原來鎖定勒贖程式亦會要求受害人,在當地實體店通過支付現金來購買付款代碼,而該付款代碼亦可用於線上購物和服務。Symantec提醒使用者,面對任何來自網絡的刑事指控或警告,均應保持懷疑的態度,因當中極有可能涉及欺詐行為。如不幸感染鎖定勒贖程式,Symantec建議受害人切勿支付贖金,因為即使在付款後,勒贖程式可能不會解鎖電腦。反之,大多數鎖定勒贖程式均可以通過使用免費的防毒程式清除工具,從被感染的電腦上清除,如Norton Power Eraser 或 SymHelp等。

至於加密勒贖程式,則往往是開宗明義進行敲詐勒索,要求受害人付費贖回被加密的檔案。現代加密勒贖程式,使用行業標準的加密技術,同時採用了同步和非同步加密演算法,讓攻擊者可更快且更有把握地針對檔案進行加密。這意味著一旦檔案被加密,如果沒有金鑰,將無法對檔案進行解密。Symantec建議使用多層次安全解決方案,以防止勒贖程式在電腦上安裝,或與遠端伺服器通訊。此外,企業亦應持續備份重要的檔案和資料,定期作線上和離線備份副本,以確保企業數據安全,因即使支付贖金,網絡罪犯亦可能不會守諾為檔案解密。

勒贖程式魔爪伸向IoT

隨著物聯網高速發展,網絡罪犯進一步將勒贖程式的攻擊範圍,擴展至蓬勃發展的娛樂、空調、安全系統等家庭領域,甚至智能汽車也不能倖免。至於近年急速普及的穿戴式設備,如運動手帶及智能手錶等,開造了新興的流動應用市場,吸引了大量開發人員,更叫網絡罪犯垂涎。

Symantec早前便進行了一項測試,以了解Android Wear設備如何受到典型Android勒贖程式的感染。該測試僅須將當前的.apk格式的Android勒贖程式(Android.Simplocker),重新封包到一個新的Android Wear項目中,並創建一個新的.apk檔案。以Moto 360智能手錶為測試樣本,與Android手機進行配對後,並在手機上安裝新的.apk 檔案時,Symantec發現,手機如預期般受到勒贖程式感染。當智能手錶與手機進行配對後,勒贖程式也同時被推送到智能手錶上。當勒贖程式被安裝到智能手錶後,使用者若誤信其為有用的應用程式並執行該程式,將會導致智能手錶無法使用。Simplocker可每秒檢查勒贖資訊的顯示,如未能顯示,它將再次將勒贖資訊推送到螢幕上,阻止使用者正常使用該設備。此外,Simplocker還可以對儲存在智能手錶SD卡上的多種檔進行加密。

Simplocker在智能手錶上運行後,使用者只能從配對的手機上將其卸載。若能成功卸載,則Simplocker也將自動從智能手錶上刪除。若無法將其卸載,使用者可以將手機重置為出廠時設定,並在智能手錶上執行同樣的操作。值得注意的是, 出廠重置選項只能從手錶的功能表中設定,在Simplocker運行時則無法完成。Symantec並指出,按住手錶的硬體按鈕30秒,設備將關閉。在設備重啟和Simplocker再次運行之間,大約有20至30秒的空隙,使用者可利用該空隙啟動出廠重置流程,對智能手錶進行全面的清除,惟手錶上所有檔都將遺失。



Google重組業務 成Alphabet旗下子公司


上周二美國開市時段,Google創辦人兼行政總裁Larry Page突然於Google Blog上公布,Google公司將進行重組,同時並成立一間名為Alphabet的新公司;而Google則會成為 Alphabet旗下的一間子公司,繼續專注原本的搜尋業務。

Alphabet這名字可解作「字母」,亦代表了Google從A到Z的研究項目索引,同時可分拆為「alpha(優等)」與「bet(賭注)」,含出色的投資回報的意思。

重組後,Alphabet行政總裁將由Larry Page出任,而Google另一創辦人Sergey Brin則為新公司主席;另Google財務總監Ruth Porat,亦將直接履任Alphabet的財務總監。而原本在Google管理產品的資深副總裁Sundar Pichai,則會升任成為新的Google行政總裁。

重組過後,Google將變成龐大的公司群Alphabet旗下,一個負責以往Google較為成熟的搜尋、地圖、YouTube等業務的子公司。而Alphabet旗下除Google以外,還有負責風險基金的Google Ventures、負責投資基金的Google Capital、智能家居公司Nest、研究自動駕駛汽車及Google Glass等項目的Google X實驗室、專注解決衰老問題的Calico等拆分出來的業務。

互聯網及創新業務分家

Google創辦人兼行政總裁Larry Page表示:「Google不是一家傳統的企業,我們也從不單想成為一家傳統企業……我們的公司目前運作順暢,但我們認為還能讓經營管理變得更簡潔、更值得信賴,因此我們創立了新的公司Alphabet。」

Google近年擴展迅速,而且發展的項目繁多,不少投資者皆希望知道更多Google的互聯網業務,與創新領域的投資細節。如今Alphabet等於是將兩者分家,不少人認為此舉可讓Google的財務更為透明公開,包括Google以往在投資醫療、延壽科技、汽車領域研究中,令不少投資者不滿的龐大支出,都可望於新的公司結構中公開。而且未來Alphabet應會分別披露各個子公司之營運數據,因此投資者更容易了解,哪一項子公司發展的科技比較有利可圖。

同時Google將那些暫時不能穩定獲利,需要長期投資研發的部門獨立營運,可擺脫對核心業務(互聯網業務)業績造成的壓力及負面影響,且有利於推動新業務的發展,始終在資本市場上投資人往往重視利潤,很難說服投資者堅定相信研究延長壽命的科技業務會帶來盈利。分拆後,有潛力的創新業務還可以對外集資,減輕公司的財務壓力。同時,分家令Google可專注於互聯網業務,而其他子公司亦能分別發揮各自特點,間接回應了投資者對Google不專注、不透明的批評。就目前而言,外間對Google重組反應不俗,在Larry Page公布消息後,Google股價便上升了超過6%。



富士施樂推A3鐳射打印機Phaser 7100N


鐳射打印機推陳出新,企業在選擇時要求自然也愈來愈高,尤其針對色彩質素、速度、成本控制和簡易操作各方面。因此,富士施樂(香港)最新推出的A3彩色鐳射打印機Phaser 7100N,設計以現代化辦公室為藍本,其多功能設計為用戶帶來更快、更靈活的打印體驗。新產品並秉承富士施樂的品牌承諾,透過不斷提升數碼印刷技術、應用和服務,為用戶擴展和改善其業務。

Phaser 7100N深明辦公室用戶講求操作效率及簡易性。輕巧的機身能被配置成不同規格,以滿足不同工作間的打印需要。Phaser 7100既可用作桌面打印機,亦可因應大型辦公室需要,額外配置最多3個紙匣,提供高達2,050頁的進紙量。

此外,更配備以太網絡介面,及額外選購之外置無線網絡,讓打印機的擺放位置不受限制,更加靈活自如。其內置CentreWare Internet Services遠端管理軟件,用戶可輕鬆透過遠端管理介面,檢查打印機狀態和執行疑難排解,更省時便捷。Phaser 7100N的雙向通訊功能並設有提示訊息,讓用戶對打印機狀態和碳粉用量一目了然。

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

可持續發展是創新的主要驅動力之一,相比傳統碳粉,Phaser 7100N的EA碳粉能減少耗電量高達20%,及二氧化碳排放達30%,大大降低能源消耗。此外,簡易輕便的碳粉盒包裝,更能輕鬆被回收,為公司達致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Phaser 7100N的打印速度最高為30頁彩色或30頁黑白,機身體積僅499.5(闊) x 538(深) X 406 (高) 毫米。除具備1200 x 1200 dpi打印解像度,並支援多種紙張種類及尺寸,可承受紙張重量由60gsm至216gsm,即使是大型紙張,亦能呈現高質彩色打印品質。其內置Adobe PostScript3,令Phaser 7100N於打印視覺效果豐富的文件時得以更穩定快捷,而施樂自家的打印技術Xerox Color Correction,更可確保色彩打印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2015年8月12日星期三

思科針對IoT擴展網絡 提供無處不在的保安


思科自創立以來,便不斷隨市場需求變遷而革新;從最初的路由器到網絡設備、從互聯網通訊協定(IP)到視訊系統、從網絡保安到近年力倡的物聯網(IoT),無不高瞻遠矚。

就網絡保安,剛從行政總裁位置退下來的現任思科執行主席John Chambers稱,世上只有兩類公司:一是曾被入侵的,一是尚未知道自己已被入侵的。黑客如此積極,自是有利可圖,至於網絡罪案的商機有多可觀,從物聯網的增長或可見一二。據思科諮詢服務(Cisco Consulting Services)預測,未來十年,「萬物互聯」市場將為全球帶來19兆美元的價值,並為服務供應商帶來價值1.7兆美元的商機。另根據2015年思科視覺網絡指數(Cisco Visual Networking Index,VNI),連接IP的個人設備,和機器對機器(Machine-to-Machine,M2M)的連接數量,將會由2014年的140億台,增至2019年的240億台。與此同時,網絡罪案漸趨複雜、有組織和工業化,為網絡罪犯所帶來的商機亦相應急速上升,估計可帶來的收益達4,500億美元至1兆美元。如此龐大「商機」,難怪企業不論規模大小,均可能隨時成為黑客入侵的對象。

可視性至關重要

「你不可能保護那些你看不見的東西,因此透明度和可視性在網絡保安一環至關重要。」思科環球保安銷售機構(GSSO)亞太、日本及中國區董事總經理Stephen Dane強調,就目前的網絡保安趨勢,估計單在中國因網絡罪案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即每年以百億人民幣計。其中,保險、地產及物業管理、汽車、交通及船運,以及製造業為亞太、日本及中國區中,最常受惡意程式入侵的高風險行業。

為簡化分散式機構的保安管理,並將威脅可視性伸延至企業,及全球服務供應商基建的最深處,思科現為整個擴展網絡加入保安功能,包括新增更多感應器以提升可視性、更多的控制點強化執行力,以及全面的進階威脅防護,以縮短偵測時間和回應時間,減低網絡攻擊帶來的影響。Dane認為,唯有透過無處不在的保安,方可提供具延展性的威脅防護,涵蓋最廣泛的攻擊媒介和整個攻擊「傳統保安普遍只著重防禦偵測,惟企業一旦遭受入侵,卻往往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應對及善後。邁入雲運算、BYOD和萬物互聯的新世代,企業需要更全面、且具延展性的威脅防護,確保能包括網絡攻擊前、中、後三個階段。」

網絡基建嵌入保安技術

有見及此,思科已於網絡基建嵌入多項保安技術,提供廣闊的威脅可視性,從而迅速識別用戶及設備相關的異常情況、威脅,以及網絡和應用程式濫用。全新功能包括:身份識別服務引擎(Identity Services Engine,ISE)及Lancope StealthWatch更廣泛的整合;思科統一運算系統(UCS)上的NetFlow;TrustSec + ISE及 StealthWatch的整合;以及pxGrid Ecosystem。

基於身份識別服務引擎(ISE)對用戶及設備連接,和存取網絡資源的內容,企業可超越單憑對應IP地址去識別威脅媒介;再配合StealthWatch加速辨認威脅,即可提供更強大的情境威脅可視性。而UCS上的NetFlow,擴展了思科網絡即傳感器的功能,至實體及虛擬伺服器,讓企業可對網絡流量模式,及數據中心的威脅情報資訊更一目了然。思科網絡現更具備自動及動態執行保安政策的能力,企業可透過網絡劃分應用程式及用戶,於擴展企業中利用政策,定義不同用戶可取得的應用程式,以及可透過網絡傳輸的流量,從而將保安運作自動化。

至於TrustSec + ISE及StealthWatch的整合,則是透過啟動劃分的改變,讓StealthWatch可阻截可疑的網絡設備,對已被識別的惡意活動,提供快速的回應。而ISE便可為配備TrustSec技術的思科路由器、交換器,及無線區域網控制器,修改存取政策。另pxGrid為思科保安資訊交換的結構,新近加入了數個全新的生態系統技術類別,包括雲端保安及網絡/應用性能管理,有助實現保安平台分享資訊,從而推動更優良的威脅偵測、緩解、以及整體的保安運作。



CheckPoint得戚


上星期老牌防火牆CheckPoint搞半年拍乸感謝祭,假銅鑼灣Midtown樓上舉行,結果搞到會場酒唔夠斟,可見幾多人捧場。銷售渠道阿頭Jones Chung話今年上半年增長達到三成三。CheckPoint市佔率唔細,呢個增長率相當可觀。拍乸聚會人頭湧湧,大地瓜老總Steve Lam有嚟捧場,亦係主要拍CheckPoint團隊賣藥,Jones唔講聖經,反而揶揄吓對手。今月CheckPoint在NSS Lab剛公佈Breach Detection Systems (BDS)測試惡意程式盗取資料;三項測試獲滿分;包括HTTP and Email unknown malware、專門以HTML惡意程式攻擊Web Browser弱點嘅Drive-by exploits、遭受攻擊穩定及可靠程度等三項。較早前四月NSS Lab公佈防火牆、新一代防火牆(NGFW)、IPS測試,CheckPoint都攞高分。NGFW甚至在保安效用及管理(Security Effectiveness and Management)攞最高分。舊年Palo Alto表現曾被NSS Lab批評,雙方爭拗,搞到相當尷尬;今次測試Palo Alto索性唔參與。

CheckPoint今年主題係全線(End to end)保護;特別針對流動設備保護。新上班工程師嘅Fio Lee介紹流動威脅保護,用iPhone示範唔偷走電話資料同背景錄音,甚至以GPS鎖定目標人物所在位置,Fio話其實iPhone普遍以為好安全,其實受攻擊比例唔低,安全只係錯覺。另一項重點產品亦係同Palo Alto對撼,就係同VMware軟件定義網絡產品NSX整合嘅vSEC。

整合NSX產品唔少,VMware推軟件定義數據中心,NSX係主打,市場接受程度仍然有限。自從Danny Tam回歸EMC接老總空缺,傳聞VMware請咗思科前高層Charleston Sin接Danny個位,唔知同推NSX有無關係?



雲端保安技術Zscaler 省卻投資加快回應攻擊


新一代防火牆出現,主因是攻擊和病毒,從Web介面或電郵流入,甚至通過瀏覽器攻擊,只防守埠位的上一代防火牆,已窮於應付,所有企業都幾乎升級至「新一代防火牆」(NGFW),從應用層作出防禦。

不少企業又從集中辦公模式,過渡至員工分散不同地點,甚至家中工作;但又不太可能購置大量NGFW保護;規模較小辦公室,甚至負擔不起逐一安裝NGFW。

市場上開始出現雲端NGFW,Zscaler就是通過雲端服務,向全球用戶提供虛擬NGFW、IPS、APT Sandbox、殺毒、Web和電郵過濾、Web 2.0攻擊和數據外洩保護,最先進保安性能,一應俱全。

針對雲端趨勢的保安

據Zscaler委托Osterman Research研究顯示,超過七成企業已安裝了NGFW,原來只能保護數據中心;結果分支和流動用戶,反而變成入侵弱點;折衷方案則是連接所有用戶回數據中心,再經NGFW保護上網,稱之為「回程轉駁」(Backhaul),結果數據來回兜了一大圈,為了保護分支或流動用戶,廣域網支出又大增。

隨著採購公共雲服務增加;類似微軟Office 365、Oracle、SAP以雲服務提供,「回程轉駁」的集中再轉駁的傳輸方式,無可避免再拖慢速度,影響用戶工作效率。

Zscaler以「保安即服務」(Security as a service),從雲端提供保安,就是為了迎合分散的工作模式。Zscaler支援不同轉駁方式,不同用戶從不同地點接上雲端防火牆,分支可選擇以路由器GRE tunnels封裝,作端對端的連接;或以傳統防火牆「埠位轉發」(Port forwarding),所有通訊直連上雲端Zscaler的虛擬防火牆過濾。遠端客戶則透過不同設備proxy設定;如簡單Proxy Auto Config(PAC),連接到Zscaler加入NGFW性能,同樣受到保護。

Zscaler的概念是以負載平衡技術,結合全球超過一百數據中心,變成一部部多租戶的超級防火牆;用戶不管身處於何地,受同一防火牆保護。防火牆設定一更新,就馬上全球化部署。傳統防火牆中央化更新設定,往往要另置工具;例如Juniper的Security Director之類。

Zscaler毋須購置任何軟件和硬件,省卻了安裝、升級、硬件管理、耗電等,全以月費形式支付;部署速度極快。Zscaler北亞洲區技術總監梁耀康說,雲端保安的優點,除節省廣域費用,也提供了傳統防火牆無法達至的保安深度和視野。

雲端加快整合紀錄

紀錄檔(Logs)紀錄了用戶行為變化,能偵察入侵的蛛絲馬跡,也作偵查保安事故鑑證之用,對偵察入侵和蒐證,有重要作用。實體防火牆礙於硬件儲存限制,只保存少量Logs檔,否則要購置額外服務器或以雲端儲存。

梁耀康說:「Zscaler通過壓縮技術,Logs可儲存長達半年或更久,或通過即時串流(Nanolog Streaming Service, NSS);即時轉譯不同格式,供不同SIEM,結合其他事故 分析保安威脅。「Zscaler的Logs也可直接供ArcSight、QRadar、Splunk等讀取分析「傳統上多個地點Logs,很難整合中央化分析;Zscaler則可馬上整合多地傳來,甚至不同設備上網的紀錄;作比照分析,更快洞悉異動和入侵。」

Zscaler虛擬防火牆以多租戶方式,同步處理極大工作量;全球Zscaler數據中心互相備援,也即時更新威脅和攻擊。「Zscaler數據中心同步,一旦發現任何新威脅和網上攻擊,馬上全球更新作防禦,更新和應變比任何實體防火牆都要快。」

從管理角度,Zscaler管理介面與傳統防火牆分別不大,管理人員從入門網端管理介面,一次過設定用戶Policy和防火牆規則,然後作全面化部署。

「但外間有誤解,以為經雲端的轉駁,速度必然大受影響。Zscaler提供可用性的服務水平保證(SLA),也包括了延遲率SLA。一般而言,處理封包速度低於0.1毫秒(ms),接駁延遲也不高於10 ms,虛擬防火牆性能並不比實體為差。如果下載檔案,Zscaler還可作Proxy加快速度,有時比直接上網還快。」

Zscaler也並非全無缺點。不少防火牆也用於建立多地的「點對點」VPN,甚至作路由器閘道(Gateway),甚至跨境的「翻牆」工具;類似Juniper防火牆,採用了JUNO作業系統,路由性能已跟高級路由設備分別不大。但雲端SaaS,則純粹只提供保安功能,不能提供網絡互連,更不可能作為「翻牆」之用。



Truphone諫限制員工漫遊通訊恐阻業務發展


對一般消費者而言,外遊時避免使用漫遊服務的方法良多;惟對經常出差的企業員工來說,即使身處異地,仍無可避免須接聽客戶長途電話,往往可能因為沒有網絡傳送電郵造成不便,甚至令生意泡湯。由Truphone及市場調查機構IDC共同發布的「無間通訊:推動全球擴展化企業」(Unfettered Mobility: Driving the International Extended Enterprise)報告指出,逾三分一本地企業透露,企業員工認為公司現時採用的漫遊通訊服務存在限制,或構成業務發展的阻力。

為了解全球擴展化企業的營商機會及所面對的挑戰,是次調查共訪問有關全球1175名,曾於過往12個月出差的企業員工,當中148名曾駐守香港的受訪員工,更是調查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

本港員工公幹比率高

報告顯示,香港企業員工的出差頻密程度,比全球大部分國家高,海外漫遊電話服務的各種限制,會對他們工作構成重大影響。調查中約4成(38%)受訪者,每2至3個月出外公幹一次,比全球平均比率高26%;更甚的是,有23%的香港受訪者預期,自己未來12個月的出差頻率將會增加。全球化令海外公幹的機會有增無減,得不到企業支援健全的漫遊通訊,只會妨礙員工辦事效率,因此限制漫遊通訊所帶來的影響,將會愈趨嚴重。

現今的企業員工須經常到外地公幹、與海外工作夥伴合作。雖然員工對企業提供漫遊通訊的需求有增無減,惟調查發現約38%香港員工,必須事先通知公司的資訊科技部門,方可在外地使用通訊設備;另超過三分一(37%)員工的海外漫遊服務用量設有上限,比全球平均值高29%。其中,36%香港企業員工認為,這些流動通訊服務限制,正阻礙員工發掘更多營商機會;37%受訪者更指漫遊服務的數據用量限制,對其業務增長及滿意度造成影響。由此可見,企業是時候正視員工漫遊通訊的重要性。

為讓企業在提供無遠弗屆的通訊優勢的同時,不會造成龐大的成本壓力,Truphone提供一種便利的漫遊服務。Truphone的SIM卡可同時擁有8個不同地區的電話號碼,包括香港、英國、美國、澳洲、德國、西班牙、法國及波蘭,用戶可在這些地區,以當地的通話收費於海外打出及接聽電話,相比之下,必然低於一般本地電訊商之漫遊費用;如此一來,員工出差時便毋須擔心漫遊費大失預算,以及在外地沒有網絡服務等問題。

Truphone亞太地區高級副總裁葉樹勳表示:「亞洲正帶領全球經濟走出困境,吸引國際企業到此擴展業務至關重要。有見及此,企業必須解決因高昂漫遊費用而錯失營商機會的問題,迎接營商環境轉變及自攜裝置(BYOD)的大趨勢,確保所有員工不論身處何地,皆可具備無間通訊的優勢。」



Symantec報告網絡威脅日益猖獗


BYOD近年相當火熱,不少員工均會利用個人流動設備,隨時隨地連接企業網絡;而以流動設備辦公的同時,亦會以同一設備登入社交網絡,與親朋友保持聯繫。無論在公在私,相信大家的雲端應用均儲存了不少數據,在得享流動化與雲運算帶來便利的同時,亦為黑客及惡意程式開啟了方便之門。Symantec新近發布的第20期「互聯網安全威脅報告(Internet Security Threat Report,ISTR)」,揭示香港在全球威脅排名中排行第23位,較前年大幅上升202位;於亞太區的排名,更從58位升至第8位,可見本港企業或個人用戶,對網絡威脅須嚴加提防。

日近百萬威脅流出

據該報告顯示,現時全球企業威脅的情況並不樂觀。單就2014年,6間大企業中,便有5間曾遭到黑客攻擊;同年製造了3.17億全新惡意程式,代表每日有接近100萬新型威脅流出市場;而加密勒索程式攻擊的受害者,則比去年增加了45倍。同時,在惡意程式中,有28%明顯是避開沙盒(Sandbox)檢查,而專門改良針對虛擬機器的。零時差攻擊(Zero-day attack)更是全天候24小時皆非常活躍,數字於2014年創歷史新高,軟件供應商平均需要59天來制定和推出修補程式;相較2013年時僅需4天,情況實在令人擔心。

Symantec大中國區安全產品技術總監羅少輝表示:「最值得關注的是,針對醫療保健(healthcare)資訊的攻擊大幅上升37%。因為比起信用卡資料,醫療保健資料更難被事主修改,而且企業亦相對花最少經費加以保護,使醫療保健資料容易泄漏。可見在現今網絡安全風險依然存在的世代裡,單是防禦並不足以對付網絡攻擊及威脅。」

企業始重視數據安全

Symantec認為企業將逐步了解網絡攻擊變得更複雜、頻密及具破壞力的事實,未來企業在網絡保安上的趨勢,將須包括加強數據分析、抵禦威脅;數據保護亦會由以往只專注於數據中心,轉為重視流動設備及物聯網(IoT);企業相信會增加雲端使用量,及更重視數據保護;為防止數據外泄造成企業損失,企業也因而會相繼選用保安即服務(Security as a Service),以策安全。

隨著企業對網絡保安的需求愈來愈高,Symantec在企業保安業務方面也相應改善,未來將針對四大範疇。首先是固有的網絡保安服務,包括監控、實時回應、模擬及提供威脅情報。另外,亦會專注於威脅防護上,屆時Symantec將推出Advanced Threat Protection(APT),連絡終端設備、數據中心及網絡、閘道器(gateways),增強對用戶的全方位保護。此外,亦會加強資料保護,重點分析僱員的網絡使用習慣,並與客戶進行攻防練習,以指引客戶實時應對攻擊。最後,將統一保安分析平台,並與第三方網絡設備商合作,共同收集安全數據並整合到平台內。



Fortinet併購Meru添無線保安覆蓋


隨著流動裝置如智能手機等滲透率日高,加上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技術愈趨成熟、應用愈見廣泛,然而無線網絡保安卻未有因應加強,容易構成企業網絡保安漏洞。Fortinet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馮玉明指出,香港無線網絡雖覆蓋完善,惟據Fortinet的全球資訊安全調查報告顯示,資訊科技決策者普遍認為無線網絡是整個IT架構中最薄弱一環,CIO更普遍認為薄弱的無線安全部署成企業隱憂。

「近半資訊科技決策者認為,泄露公司敏感資料和客戶資料,是無線網絡環境最大風險所在。惟目前約45%企業無線網絡的搭建,是供內部員工使用,沒有配置任何基本的安全認證系統。相信大家不難發現,普遍公司均設有免費Wifi供訪客使用,而且這類免費Wifi一般均不設身份認證,變相任由外人自由出入企業網絡,無形中增加了被入侵的風險。」

港無線網絡保安相對薄弱

是次調查對象為規模超過250名員工的本地公司資訊科技決策者,其中,84%的企業通過雲端管理無線架構,另87%會信任及利用雲端作為未來的無線部署;此外,近半受訪決策者允許公司的無線網絡供訪客使用,然而15%甚至沒有任何相關網絡管制措施。難怪逾半(55%)資訊科技決策者認為,無線網絡乃其IT架構中最薄弱,相比之下,只有35%受訪者認為核心網絡架構最薄弱。

調查又揭示,多數受訪者較著眼於最為常規的防火牆與安全認證功能,不過45%公司並沒有配置基本的無線安全防禦認證系統;其中,分別有27% 與57%的企業,在準備無線網絡計畫時,忽略安裝防火牆與防毒軟件。縱使受訪者認為其他安全功能如IPS、應用程式管理,以及網址過濾,對於核心架構保護十分重要,卻鮮有於無線網絡部署中使用。

「香港的Wifi技術相當成熟,覆蓋率在亞洲地區之中亦數一數二,然而無線網絡保安方面卻反而相對落後,尤其在防毒軟件、IPS及網址過濾方面,均較亞洲整體為弱。這亦是Fortinet早前收購Meru Networks的主要原因之一:Fortinet專注保安,而Meru Networks則可提供高擴展能力的Wi-Fi 方案服務,集兩家之長,即可進一步為高承載度,及高密度使用者環境提供安全可靠和無間斷的保護小題:企業應檢視無線保安全部署調查另指出,近半受訪者(47%)表示公司的無線網絡會提供予訪客連接,15%受訪者的公司對訪客連接網絡,更是完全開放、毋須認證;另43%公司的無線網絡訪客連接方式,是採用臨時且不重覆的用戶名稱與密碼,其次是使用信任狀的強制網頁認證方式(36%)。馮玉明表示,調查反映儘管流動互聯有增無減,無線安全至今在企業中並未獲優先部署。由於進階持續性滲透攻擊(APT)針對企業作多方面的侵入,加上雲運算服務在業務系統中日益普及,企業應認真檢視其無線網絡安全部署。



F-Secure報告本港用戶無線網絡設定鬆懈


本港的Wi-Fi熱點愈來愈普遍,不論商場、咖啡室、食肆等一律不乏免費的無線網絡提供,市民也非常熱衷於使用這些服務,但卻不多人探討這些服務的來源。F-Secure保安研究室發表香港公眾無線網絡的實驗結果,顯示公眾對智能產品的網絡設定警戒心甚低,電子產品內的個人私隱資料隨時被盜用,後果不堪設想。

六個地點進行實驗

F-Secure研究人員於2015年7月29日分別於觀塘、鰂魚涌、灣仔、金鐘、中環及深水埗六個地點之咖啡室設置免費無線網絡並開放予公眾使用以進行實驗,於一小時內,共有687個電子產品曾連接至實驗網絡,佔開啟Wi-Fi之電子產品數目的55%。

是次實驗的關鍵是F-Secure於咖啡室中設置的自製非法擷取點(Rogue AP,Rogue access point)。這個由F-Secure自製的Rogue AP包含一個定制無線接收盒(Customized access point)及一個便攜式電池組,可提供4G/LTE網絡,總成本低於200美元,是一般人也有能力購買及制作的工具。當Rogue AP發現有流動設備開啟Wi-Fi功能時,Rogue AP便會讀取流動設備曾連接過的無線網絡識別碼(SSID)的清單,並偽裝成其中一個SSID,以引導流動設備自動連接。此時,用戶以為自己正連接熟悉的SSID,但實際上已被欺騙。

以中環的結果為例,開啟Wi-Fi的電子產品數目有244個,其中自動連接上Rogue AP的便有高達152個,達62%。而當中IOS、Android及其它系統的比例百分比分別為30%、45%及25%。在一個小時內,電子產品在Rogue AP上便用的網路流量便有378MB。在整個研究中,金鐘自動連接至Rogue AP的比例在各區中最高,達71%。而在電子產品系統方面,最大比例的則是Android。

Free字眼SSID易令用戶連接

研究亦發現,最容易令用戶選擇的SSID,大多含有「Free」字眼,令用戶不加思索便選擇連接。連接了無線網絡之電子產品,期間未經加密的網絡活動,包括:即時通訊、網絡搜尋及電子郵件傳送等等將被一覽無遺,更可能被第三者暗中監控。如落入不法之徒手中,可被進一步竊取用家個人資料,甚至帳戶密碼等私隱及高風險資料。

F-Secure保安研究室建議用戶在不需要使用無線網絡時可關掉Wi-Fi功能,而且可以選擇不設置電子產品的網絡設定為「自動連接」或「連接到首選網絡」。

假設連接並使用完一個公共Wi-Fi熱點的服務後,可以刪除或「忘記」無線網絡清單。另外也可以在公共Wi-Fi網絡中選擇適用於所有流量加密的VPN服務,以提高連接時的安全性。

F-Secure亞太區保安顧問吳樹謙指出:「很多用家對智能產品的網絡設定有所鬆懈。在無線連接網絡通常凌駕於流動數據的情況下,長期開啟無線網絡之用家很容易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動連接上不安全的無線網絡。這個電子保安缺口,令不法之徒有機可乘。」



2015年8月5日星期三

華為推動重塑金融IT 助銀行業迎接挑戰


從2000到2014年,全球互聯網用戶普及率,從6.7%激增到超過四成。流動互聯網也迅速增長,2013年連接的移動上網設備達18億部,消費者以移動設備,改變各行業的經營模式;從計程車、旅遊、酒店、汽車租賃,莫不感受到互聯網帶來衝擊。

流動互聯網催生了「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挑戰傳統經營模式。透過社交網絡、流動網絡取得訊息,往往改變消費者想法和習慣。互聯網又引進新的市場參與者;例如國內網上交易平台阿里巴巴「餘額寶」;就導致存款大量流失,銀行從息差所賺取的利潤大跌。

傳統上,銀行業業務穩定,經存款及理財產品吸納資金的負債業務,透過借貸的資產業務以賺取息差。銀行又經營大量不構成資產和負債的中間業務(Intermediary business);例如貿易押匯、承兌匯票和支援、貨幣兌換、信用狀等以獲取非利息的收入。

本港銀行業競爭劇烈,銀行早已轉戰網上,非利息收入比重一直上升。但互聯網觸發的「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類似Uber網上業務,不擁有任何車輛,卻可顛覆計程車行業。同樣,AirBnB不擁有酒店房間,卻改寫了旅遊業。共享經濟也悄悄改變銀行業,削弱了銀行的傳統優勢。銀行業必須轉型,以免被網上金融淘汰。

銀行業四面受敵

網上理財產品如雨後春筍,存款不斷從銀行體系流出,乃全球性的現象。網絡借貸興起,美國已開始對借貸業務構成壓力;美國P2P(Peer to peer)借貸迅速增長;透過網上平台,撮合借貸雙方。借方以更低成本拆入資金,貸方則購入P2P發出債權人票據,成本速度均遠勝傳統銀行。據PwC(羅兵咸永道)發表《Peer Pressure》報告;2014年美國P2P借貸規模達55億美元,十年內估計達1500億美元或以上。美國P2P借貸不單可作個人借貸(Personal Loan),更進軍按揭和其他貸款。

類似PayPal網上結算業務,應用也愈來愈廣泛;除了跨境結算,也用於不同支付和匯款,手續費更低,速度更快;銀行的中間業務也受影響。華為和德勤(Deloitte)剛發表了《數字時代銀行的轉型與重塑》報告更指出,銀行傳統業務受網上金融蠶食,客戶行為模式,甚至服務期望也急促改變。

德勤企業諮詢香港辦公室合夥人Robert Rooks說,銀行須從服務渠道、產品、客戶服務三方迅速轉型,反思支撐業務的IT架構。「未來,客戶忠誠度更難以維持,服務也須簡化,必須可隨時隨地達成交易,甚至以手機完成手續。」

銀行業成華為業務亮點

華為是全球最大ICT整合商之一,電訊營運和服務供應商市場上舉足輕重,鎖定了銀行業為下一個業務重點;企業BG MKT與解決方案銷售部總裁何達炳指出,受數字時代衝擊;銀行的客戶結構、盈利模式、服務渠式,加上風險管理要求轉變,傳統IT架構已窮於應付。

「傳統上,二成客戶貢獻了銀行八成盈利,銀行可利用標準化服務,應付大批一般客戶。網上金融業的挑戰下,隨著客戶流失,甚至要求個人化服務,銀行須以靈活IT系統,透過多渠道(Omni-channel),隨時隨地提供一致體驗貼身服務;更須開拓多元化收入;未來電子或網上服務渠道,可能比分行更重要。」

長尾市場成焦點

雖然銀行已通過大數據分析,根據交易微妙變化,預測客戶要求加快回應。但銀行業一向只用大型主機支撐核心業務,OLTP交易系統以封閉架構建立,設計只針對標準化服務,擴展固然困難,推出服務也慢,更無法滿足特殊要求。網上金融卻更靈活,除了降低服務門檻,貼身程度更高;傳統銀行無法滿足的客戶群,紛遭網上金融撬走;所謂「長尾」(Long tail)效應更明顯。銀行業反擊,只有採用零售業「長尾策略」,向更多客戶提供差異化產品;但又礙於主機IT擴展成本高,難以抵銷長尾策略後,帶來每名客戶平均收益,遂陷於兩難。

華為覷準銀行業IT系統的尾大不掉,上月假北京舉辦第三屆「2015 全球金融峰會」,聯合全球十一家IT 解決方案夥伴,建立「金融開放平臺生態圈」;成員機構包括埃森哲Accenture(中國)、北京宇信易誠科技、北明軟體、北京先進數通資訊技術、東華軟體股份公司、德勤、First Data、Infosys、Micro Focus Corporation、神州數碼、Worldline Technologies;理念是推動金融IT 架構從主機走向分散和開放架構,降低成本並快速創新。

今年,華為公布了BDII(Business-Driven ICT Infrastructure)行動綱領,採用分散架構和公開技術;包括雲架構、SDN、Hadoop大數據平台等,以高度整合基建縮短開發周期。

傳統及分散架構並存

但是,互聯網架構非為銀行系統設計。中國建設銀行信息技術部總經理金磐石就指出,互聯網技術架構解決了擴充和可用性,但非所有問題都可解決。據柏克萊大學電算科學家Eric Brewer的CAP原則;分散式運算無法同時達到「數據一致」(Consistency)、「高可用性」(Availability)、「分區容錯」(Tolerance)三點;最多只能同時實現其中兩項。不少Web應用不要求實時一致性,甚至容許短時間誤差。銀行核心業務卻嚴格要求同時達致上述三者;類似亞里雲分散運算,不針對複雜OLTP實時交易。金磐石說,阿雲里與國內鐵道部12306網上訂票合作的技術問題,即源於分散系統,難以應付實時OLTP。

「銀行核心和新建的分散架構共存,並不存在互相取代。銀行業走向分散架構,必然是循序漸進,不屬於改轅易轍。」

華為解決方案銷售部總裁梁永健也同意,銀行核心業務短期內難以轉化成以X86為主的分散架構,OLTP運算不少仍採用RISC架構或大型主機;至少三至五年內難以改變。但是,銀行推出新業務和實時性不高服務,甚至是快閃交易系統,仍可考慮以開放和分散架構降低成本。

梁永健說,華為在電信市場成功,幫助了全球不少營運商升級和減低開支,應付市場轉型。銀行業的困境也非常相似,系統面臨升級壓力,市場轉變又須降低成本,華為提供高度可靠和擴充基建,加上長期策略合作關係,逐漸取得客戶信任;包括全球最大銀行集團之一,西班牙的Banco Santander共同研發新一代金融IT架構。華為和華夏銀行也簽署了合作協定,研究下一代ICT架構;梁永健說,國際銀行如匯豐及渣打,也開始採用華為方案。



銅鑼灣派對多


雖然話經濟唔穩定,Startup陸續有嚟,前Splunk老頂Robert Lau就加入另一家搜尋技術新公司Elastic,正在亞太區擴展,Robert做亞太及日本老總,亞太區總部就設於本港Elastic前身叫elasticsearch,創辦人Shay Banon因老婆大人去「藍帶廚藝」(Cordon Bleu)學廚藝,從以色列搬到倫敦居住,發現菜譜太多又難記;Shay又賦閑在家,決定開發搜尋程式,助老婆大人管理菜譜,無心插柳,開發咗開源嘅elasticsearch前身Compass,唔少dotcom都用咗,最後變成一門生意。Elastic另一位創辦人Steven Schuurman就曾創辦SpringSource,後來出售俾VMware,認為Elastic大有可為,一齊合作。

唔少互聯網企業都用elastic,包括Mozilla、Netfix、Facebook、Wikipedia、GitHub、Groupon、思科等,投資銀行高盛亦係用戶,elastic以易用及擴充能力佳而聞名,從以上幾個網站負荷,就知elastic厲害;鑒於功能超越搜尋,最近由elasticsearch改名elastic。elastic開發國際市場,Robert要在各地請技術人員,最近在中國內地請人。渠話elastic有用戶群組,請人唔太難。

EMC前老頂Gabriel Leung亦係轉行去做大數據。Gabriel剛讀完瑞士IMD短期課程返港,正在理工完成博士論文,聽講研究智慧城市,果然走在時代尖端。

聽日,老牌防火牆Check Point銅鑼灣Midtown搞Q3派對。防火牆打到崩頭,據聞利豐試完另一新進品牌,最後用番Check Point。今次Check Point半年結派對,Calvin Ng條數應唔錯。下星期二Veeam亦去銅鑼灣聚會,新版本即將出爐,今次集中介紹新功能,唔少人報咗名,你報咗未?

Epicor指近半亞太CFO僅憑直覺作商業決定


首席財務官(CFO)於企業而言舉足輕重,任何決定都足以影響公司的盈虧,因此CFO一向予人審慎萬全的印象。然而根據商務軟件解決方案公司Epicor的一項新研究調查顯示,46%亞太區首席財務官依靠「直覺」和本能作出業務決策;47%則由於資料貧乏,而面臨重要業務決策時困難重重。這令CFO使用直覺代替準確獲取訪問內部資料,已漸漸成為緩解決策拖延的慣常做法,令他們往往在訊息萬變的數碼時代中難以作出正確決定。

是次研究由Epicor委託Redshift Research共同進行,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理解當缺乏準確實時的驗證資料時,利用直覺和本能作為商業決策工具的情況。調查顯示,無法獲取正確的財務資訊對企業業績產生直接影響,同時也影響CFO的聲譽。

依靠資料決策可增利潤

無庸置疑,在瞬息萬變的金融環境下,CFO要有能力作出快速、準確的決策,是企業績效的關鍵。在亞太地區,便有近一半的CFO(49%)表示,「增加利潤」是2015年首要的商業目標。而根據調查,使用驗證資料而非直覺是更有可能提升利潤,全球依賴驗證資料和事實的CFO便取得了72%的利潤增加。

雖然知道資料比直覺更可靠,但卻沒有多少企業重視這個問題。在本港,便有45%的CFO發現,自己需要依靠「直覺」和本能代替資料作出業務決策。事實上,有45%人把決策困難歸咎於資料匱乏;而且,只有34%本港CFO認為自己對財務資訊有「好的能見度」,包括整體和業務單位的業績表現、產品系列的表現和盈利能力、銷售和員工的成本、銷售預測、原材料成本和客戶盈利能力。

CFO需先進財務系統

要得到準確資料,首要是改善企業的財務及IT系統。三分之一(39%)的受訪亞太區首席財務官指他們目前使用的金融IT系統需要更新,在香港只有四分之一人認同這觀點;但超過三分之一人卻相信,投資於新的或更先進的金融系統,是未來幾年的一個重要議題;而且,將近一半CFO已經在雲端部署了財務應用。

「最高效率的CFO知道何時用自己的直覺來指導決策、為決策增值,而不僅僅是用它來填補資訊流動和基礎設施不足帶來的資料空白。」Epicor軟件亞太區高級副總裁Craig Charlton表示,「然而,香港31%的CFO正在尋求來改善他們的資訊準確性,在接下來的兩到三年內,35%的CFO表示將對新的或更先進的金融系統的投資,將對企業業務帶來重大影響。這意味著CFO需要專注於獲得最佳資料,以便使他們可以有效地作出財務決策,支援企業發展及增值。」



全球免費升級至Windows 10


傳統作業平台在雲運算及流動化勢如破竹的威脅下,必須針對提升用戶體驗作出重大革新方不致落後。而用戶引頸以待的Windows 10,上周起正式於全球190個國家以及地區提供免費更新,或隨全新個人電腦及平板電腦附載的形式推出。全新的Windows 10預載了Cortana、Xbox、Microsoft Edge等新功能及應用程式,並追上雲運算大趨勢,以服務形式推出。

使用正版Windows 7或Windows 8.1個人電腦,或平板電腦的用戶即可免費升級至Windows 10。已登記升級的用戶將於升級安裝就緒時獲得通知。從即日起,事前已登記Windows10 升級的用戶,將分批收到可安裝升級通知;而企業版客戶也可在工作場所開始部署Windows 10;且自8月1日起,擁有大量授權的機構亦可升級至Windows 10 Enterprise及Windows 10  Education。微軟香港總經理鄒作基透露,全港約有超過300萬台Windows電腦(包括Windows 7、8及8.1)可免費升級至Windows 10,另有六成企業正在測試Windows 10。基於未來一年可進行免費升級,因此暫時不設零售。而在未來幾星期及幾個月內,超過20個不同品牌裝置生產商,均會陸續推出各款預載Windows 10裝置,並預計年底前將推出超過100款全新Windows 10裝置。

統一用戶體驗

「我們對Windows 10抱著『achieve more』的願意,為用戶提供單一平台、單一商店的統一體驗。從此,用戶毋須再費心要到不同的APP商店購買應用程式;無論是IoT(物聯網)那種不設屏幕的電子產品,抑或Xbox One、HoloLens、智能手機、平板電腦、Raspberry Pi,以至桌面電腦等均被視為單一平台,開發人員亦只須開發單一應用,即可跨裝置運行,實行統一體驗。」

鄒作基續透露,目前除已為逾2,000款裝置或配置進行測試,全新的Windows市集及Windows軟件開發工具亦已同步推出。而在零售層面上,全港有超過400個零售點將會銷售Windows 10裝置;其中48個會有特定Windows 區域,協助購買Windows 8/8.1新裝置用戶即時升級Windows 10。同時,Microsoft亦將在顧客服務支援上增加40%人手,以確保用戶升級流暢。

多項全新功能

既說是統一體驗,先來檢視一下Windows 10針對這方面的新功能。首先,Microsoft Phone Companion應用程式使iPhone、Android或Windows Phone都能與Windows 10裝置無縫地運作。而專為流動生產力及小型Windows平板電腦而設的Office Mobile應用程式(Word Mobile、Excel Mobile、PowerPoint Mobile 及OneNote),亦將隨Windows 10同步推出。另與OneDrive的整合提供更迅速的文件存取效能,並讓用戶能實時隨時隨地同步協作。而具備免費建立或編輯文件功能的Word、Excel及PowerPoint Mobile應用程式,亦於Windows市集開放予尺寸為10.1或以下吋的平板電腦用戶下載;同時,所有個人電腦在升級至Windows 10 後,開始畫面都會置有Get Office App的捷徑,讓舊Office版本的客戶能夠輕易地升級至Office 365。

而鄒作基則首推全新瀏覽器Microsoft Edge,認為Edge帶來全新簡潔易用的瀏覽體驗,讓用戶可直接在網頁上書寫或打字,亦可與朋友分享網頁上所畫的標記。Microsoft Edge設有更完善的地址欄,助用戶更方便快捷地搜索所需資訊。而在啟用Cortana後,更可即時將瀏覽轉化為行動,例如在閱讀食評後,立即訂座等。Windows 10另新增了Windows Hello,讓用戶毋須輸入密碼亦可藉容貌辨識安全登入。

「Cortana不是Siri,Siri只是一個搜索引擎,而Cortana則具備智能的個人數碼助理,例如我若正在節食,它會按我的飲食要求建議我訂哪一家餐廳哪一道菜。」不過Cortana目前僅於美國、英國、中國、法國、意大利、德國及西班牙率先推出,香港則要待稍後才推出。惟鄒作基強調本港用戶仍可使用其他地區的Cortana,只是香港地區尚未推出本地化版本,因此本地化項目如搜尋餐廳的話Cortana便未能透過Openrice提出建議及訂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