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亞太區的數據中心大增,電訊業發展蓬勃,加上大企業採納虛擬化技術,IT技術轉型迅速,IT行銷各出奇謀。IT行業也倚靠技術突破,打進新的市場。
由於儲存系統整合,連接中央儲存系統和伺服系統,均是Block Mode,光纖技術成為儲存區域網絡(SAN)的標準技術。經過近十年發展,Brocade幾乎完全壟斷SAN儲存市場,亞太市場佔近七成,中國更高達九成。近年,新興SAN網絡介面湧現,類似iSCSI和Infiniband,然而高級儲存SAN仍沿用FC介面。
相對於儲存網絡,以太網(Ethernet)市場卻風起雲湧,以太網原屬於甚為成熟市場,竟出現多家新廠商。全球數據中心轉型,加上虛擬化和雲運算,必須升級設備,帶動了技術革新。技術上的變動,遂令新廠商有機乘虛而入。
傳統上,以太網交換設備只是不斷提昇速度,從10Mbps提速至現時10Gbps,以太網的,但過去數年,數家廠商進軍以太網市場,不約而同推出了Fabric設計概念。除了思科,還首推Juniper和Brocade,新興廠商Extreme Networks和去年被Dell收購的Force10,也各自表述。
雖然Brocade產品以FC為主,繼2008年以三十億美元高價收購Foundry後,致力投資以太網市場。去年首家推出Fabric交換產品,又支援公開制式OpenFlow標準,推動下一代可編程的控制台(Control Plane)交換設備,針對高端的市場;包括了服務供應商(Services Provider)、電訊商、娛樂教育和大企業等。
以太網技術面臨樽頸
面對雲運算和虛擬化技術,類似vMotion技術,導致數據中心內,伺服群之間的數據流量急升,交換設備的負荷激增,電信商因流動運算興起,數據傳輸也需求大增。此外,大企業和金融機構採納虛擬桌面(VDI)等架構,網絡反應必須更加迅速。
去年,Brocade總部位於矽谷聖荷西市,開設了首家「簡佈中心」(Briefing Center),就客戶不同的要求和處境作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首年需求馬上上升了五倍,超過一千家公司到訪。所以今年在新加坡和倫敦,建立「地區性簡報中心」(Regional Briefing Center), 每家簡報中心耗資超過一百萬美元,向地區性客戶就不同網絡環境,模擬不同解決方案。
「Brocade有不同工程團隊研究不同行業遇見的獨特問題,亞洲客戶不必遠赴美國,可到鄰近的新加坡,通過當地技術人員安排和視像會議,以Brocade產品模擬不同實現的解決方案。」
據Brocade行政總裁Michael Klayko說,矽谷總部有不同工程人員,針對不同應用環境而開發出解決方案,部分方案非常特殊。「例如說,很少人聯想到,為何有需速度發展達1TE的以太網介面。實際上,隨著流動電訊數據用量激增,不少電訊商的回傳缐路(Backhaul)負荷嚴重,Brocade利用明日技術,解決當下問題。」Brocade一向具備了可以結合多條高速100GE獨有技術,作超高速以太網連接。四月份,香港和記宣佈與荷蘭阿姆斯特丹的AMS-IX合作成立香港AMS-IX互聯網交換平台(AMS-IX Hong Kong service),促進歐亞兩地網上數據交換。2011年,AMS-IX已率先利用Brocade的MLXe系列路由,成首家以100GE介面提供超高速網絡互連的交換平台。
Brocade大舉投於於以太網市場,主要還是技術上突破,帶來了市場空間。網絡交換設備市場上,以太網仍是主流,速度向每秒100Gb進發。但是,以太網也並非沒有缺點,隨著數據中心支援虛擬化技術,傳統技術暴露不少缺陷,其中最為詬病,包括了Spanning Tree Protocol(STP)協定。
STP確保以太網的埠位具冗餘容錯能力之餘,不出現迴路(Loopback),多個相連埠位互相保護,但只有其中一條路徑容許數據通過。以STP協定來連接多個交換器,後果是四成埠位(Port)處於關閉狀態,使用率甚低。隨著數據中心伺服器之間流動數據愈來愈多,閒置埠口加重了資本開支。交換器分成多層設計,也導致延遲(Latency)嚴重,尤不利分秒必爭的金融交易,故此放棄STP,並改革傳統三層架構,也就是接入、整合和核心層的數據中心設計,轉向以網狀(Fabric)架構,幾乎成大勢所趨。但Fabric技術標準卻鬧出雙胞胎:Trill和SPB。
Trill技術統一大局
Trill是從專門制定網上技術標準的IETF,以RFC方式提出,SPD則屬IEEE標準,兩者皆為取代STP的制式。Radia Perlman是STP架構發明人,也最早洞悉以太網技術出現瓶頸。以太網是IEEE在八十年代所訂立技術標準,最早簡稱編號為802.3,再遵此此後技術演化。 Perlman提出以STP作容錯,稱之為IEEE 802.1D。以太網在傳輸架構中屬第二層,改變STP意味在第二層加入路由性能,此舉不為IEEE接受,Perlman轉而向制定互聯網標準的IETF提出想法,結果演化為Trill標準。IEEE後來亦同意STP出現問題,推出了與Trill相抗衡的SPB(Shortest Path Bridging),此後SPB不斷採納Trill標準。
據Brocade的行政總裁Michael Klayko表示,不少廠商都推出Fabric方案,但是業界幾乎已肯定,IETF提出的Trill架構是大勢所趨。「即使思科亦公開支持Trill制式。」以太網制式由IEFT提出令人吊詭,仍絕大機會成為主流。Brocade也是Trill的忠實追隨者,提出了VCS(Virtual Clustering Switching)架構。Klayko說,Brocade不單止押對了注,VCS具備後溯兼容STP能力。
「Brocade方案兼容其他廠商和舊STP制式。Brocade不要求客戶一次過更換所有交換設備。」
Brocade具備優秀技術,問題是以往收入其超過六成來自OEM廠商, Brocade產品不少通過OEM方式出貨,也是與儲存產品一起捆綁出售,其中不少是儲備廠商;如日立、NetApp、IBM和EMC等,也就是Brocade缺乏龐大技術夥伴,也就是所謂「渠道夥伴」(Channel Partner)
但市場醞釀巨變,Klayko認為終有一天,Brocade從以太網所獲的收入,會超越FC為主的儲存產品。
Brocade亞太區市總監K.P. Unnikrishnan也同意, 以太網交換器市場競爭劇烈,不能靠OEM的策略,Brocade花費更多資源在建立品牌,並建立分銷商網絡。
Unnikrishnan說,建立渠道夥伴(Channel Partner)的難處,不能單夠向渠道夥伴出貨分銷商(Distributor)。渠道伙夥通常指系統整合商(System Integrator)。Brocade積極也建立在不同行業有獨特方案的整合商;如媒體娛樂、金融、電訊等招手,並通過網上廣播加強夥伴訓練。不少區內整合商,已經與思科或Juniper,建立緊密合作關係,Brocade建立技術夥伴的關係,恐怕必須另闢蹊徑。去年Brocade已增加了亞洲區一倍人手,他表示新加坡RBC可供技術夥伴與客戶一同協作,開發出新的解決方案,改善技術夥伴的合作關係,建立共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