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星期三

華為全球金融峰會北京召開 深入探討數碼化金融轉型

數碼轉型已成為大多數企業創造優勢,甚至是保持競爭力之必要手段。對銀行金融這個在法規監管上相當嚴格保守,惟服務交付卻往往走在最前端的行業而言,數碼轉型相關技術發展,可謂成敗關鍵。

從銀行網上理財的成功、電子商貿發展蓬勃,到非接觸式支付(touchless payment)的普及,以至近年各地大力提倡無現金(cashless)生活方式,支付寶、微信支付、PayPal、Apple Pay、Samsung Pay、Tap & Go等相繼進軍電子付費市場,足見數碼化金融轉型乃大勢之所趨。是以華為以「新ICT,加速數碼化金融轉型」為題的第五屆全球金融峰會,吸引到中國建設銀行、農業銀行、招商銀行、亞洲銀行家、巴克萊銀行、Intel、Infosys等800多位金融客戶及行業專家出席。

「平台+生態」戰略

華為企業BG金融系統部總裁劉利民表示,長遠而言,銀行將轉型為具有銀行執照的技術公司,以金融機構作為平台,高效便捷地連接起資產、人員和供應鏈。

他強調,華為一直堅持「平台+生態」戰略,並通過雲運算、大數據、物聯網、SDN等ICT技術與平台,為金融機構創建架構靈活、分析精準、高效協作、創新渠道、管控安全的IT支撐能力;從而助客戶實現產品服務場景化、客戶管理智能化。而生態化將是金融行業,向雲端平台成功轉型的基礎與保障。

「傳統平台只能在企業之內,提供數據處理的能力,和外部世界無法連接,因此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數碼核心平台來連接萬物。例如供應鏈應該建立開放的API,實現所有的系統互聯。更重要的,是系統應該通過自然的方式來實時識別客戶,比如人臉識別或者客戶行為識別。

若將銀行整體當成一個平台的話,這個平台應該連接銀行內部以及外部的企業,讓基礎設施平台能夠連接各個技術層,包括應用層應用平台,加上ICT平台或是基礎設施平台。通過這個技術的方式實現連接,這樣才可以支持進一步的業務增長,實現各種創新。」

完善服務交付同時滿足法規要求

劉利民續指,銀行的IT基礎大可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管道層或者服務層;第二層是平台層,所有資訊和業務流程都在平台層;而第三層是數據層。換個角度,下面是基礎設施,上面是業務,也就是應用。他認為,目前上下兩個層面都正不斷服務化,譬如說個人銀行的匯款或者付款,都會變成隨時可以獲得的服務,而不再被稱為某專屬系統。因此,可以跨數據中心部署、開放且靈活的金融雲,正是實現服務化的關鍵。

招商銀行雲創總經理韓韜亦深表認同,並指出招商銀行一直堅持零售立行戰略,因此相當重視客戶體驗。「站在客戶的立場,他們並不關心銀行背後採用甚麼技術,是私有雲還是混合雲,是主機還是平台,他們在乎的是服務交付的便利和效率。要滿足客戶需求的服務交付,金融雲是最佳手段。」

韓韜又透露,在招商銀行進行金融系統雲化的過程當中,的確遇上不少挑戰,第一是可靠性方面的要求。受著高度的行業監管,面向這麼多客戶,如何保證能提供持續可獲得的服務?此外,新型技術會帶來對機構的挑戰,不管員工觀念、流程,甚至使用上面具體技術的風險,可能都會碰到許多問題。

再來就是數據安全的挑戰,以及如何符合行業監管法規。他指出,行業監管機構對金融業者
在IT以至業務的營運,都提出了相當全面的規範和要求,因此在邁向雲運算的過程當中,在面對技術革新和監管規則的衝突上面,需要作出調整以及重點考慮。

未來將由客戶及平台主導

為更全面剖析數碼化金融轉型,第五屆全球金融峰會分別邀得代表傳統的建設銀行、代表創新的招商銀行,以及作為互聯網銀行典範的微眾銀行,於會上分享其數碼化金融轉型之道。

劉利民認為,這3家銀行在中國剛好是3個比較典型的例子。他們的規模差異很大,從業務的複雜度來講也不一樣。不過就銀行對IT的要求而言,本質上差別並不大。

「當然,有了一定的規模,複雜性會增加,但是對於底層基礎能力的要求基本一致,因為金融行業有業務的一致性,雖然營運的銀行方式不同,像微眾主要是金融企業之間的合作來拓展業務。但其實他們對於下層業務處理能力的需求,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上,我們從華為研發從產品上面,覺得沒有太大差別,比較大的差異還是交付。」

亞洲銀行家創始人兼主席Emmanuel Daniel則相信,隨著行業競爭加劇,金融業務將更進一步由客戶的選擇以及平台所決定,而非由銀行主導。金融行業如今強調使用人工智能、數據分析,以達致正確的客戶群體。

機器學習和無人駕駛汽車等技術,將對經濟帶來徹底的影響,並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這些都是未來金融機構需要考慮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